2013年09月14日本报前方报道组来源:中国水运报 196
黄金水道的含金量,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流域经济的含金量,也就是说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除了长江航运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国家在沿江部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六大区域发展战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和扩大有效内需的关键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增长极,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长江经济带是继沿海经济带发展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把长江流域打造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挥集聚带动效益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让我们来听听沿江七省二市领导们的心声——
重庆市副市长陈和平:
大力发展综合水运物流 加快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重庆市201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重庆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市级水运发展资金从每年2亿元提高到5亿元”。如今又提出将重庆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综合交通优势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在2017年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十一五”期前两年,重庆完成水运基础投资70亿元,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建成通航,嘉陵江、乌江等航道建设有力推进。2012年底,全市可通航500吨级以上船舶的高等级航道达到14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45亿吨,集装箱300万标箱。两年来拆解老旧船舶747艘,新增标准化运力100万载重吨,运力总规模580万载重吨,标准化船舶运力占比65%,货船平均吨位达2000吨。客渡船标准化率达100%。2012年,全市水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增长、双双超过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0万标箱;85%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水运完成。
与此同时,航运服务体系初具雏形,以重庆航交所为依托,开展航运交易结算、金融保险、战略研究、优惠政策实施等服务,启动交通电子口岸建设,两年累计完成交易结算89亿元,在聚集航运要素、降低物流成本和引导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周边省市货物中转量比重由30%提高到40%以上。
围绕“2017年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这一目标,重庆将继续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水运将完成投资200亿元,实现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1600公里,打造适应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需求的邮轮母港,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亿吨;大力发展综合水运物流。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综合运输方式,形成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物流、产业”三结合的现代港口物流枢纽;着力增强现代航运服务能力,将重庆航交所建设成为全国内河具有影响力的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强化水上安全监管,推进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为核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建设低碳港口,推广LNG动力船舶,水陆甩挂运输,大力推动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绿色循环低碳水运体系建设。
四川省副省长王宁:
全力构建干支结合、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航运体系
近年来,四川省先后编制完成了《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四川省水路运输发展规划》等10余项专项规划,构建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四川水运“四江六港”规划体系。
2012年,四川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7.7亿元,同比增长89.6%。宜宾至重庆段已经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实现1000吨级船舶昼夜通航,水富至宜宾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嘉陵江川境段建成枢纽12个,基本实现全江渠化;泸州港已建设发展成为具备100万标箱生产能力的长江上游内河主要港口;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已建成投运;广安港、南充港、广元港等港口重点作业区建设正加快推进。截至目前,该省四级以上航道达到1001公里,港口集装箱在建和已建规模达到233万标箱,吞吐能力突破165万标箱,较2007年底增长33倍。
2012年,四川省大力发展水路集装箱运输,完成水路集装箱吞吐量16.05万标箱,同比增长47.8%;积极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全省船舶平均吨位达2391吨;2011年11月,泸州港开行铁水联运专列,2013年7月开通了泸州至上海商品车滚装运输班轮。2012年,四川全省完成水路货运量7161万吨、货物周转量104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770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5%、15.0%、8.9%。
下一步,四川省将全力推进内河水运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长江、岷江、嘉陵江、渠江高等级航道为骨架,以泸州、宜宾、乐山、广安、南充、广元重要港口为枢纽,干支结合、水陆联运、功能比较完善的内河航运体系。围绕此目标,将进一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高等级航道网络,使嘉陵江川境段全面达到四级航道标准,实现全江复航;加快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确保岷江(乐山至宜宾段)162公里满足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的要求等;加快泸州-宜宾-乐山和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建设,着力完善“六港”功能;强化水上安全监管保障能力;积极扶持壮大水路运输。
云南省副省长丁绍祥:
贯彻落实“延上游”战略 加快金沙江—长江水运发展
“十一五”以来,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延上游、畅中游、深下游”的总体要求,结合水电开发,切实加强金沙江—长江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云南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把加快出省出境水运通道建设、促进区域交流合作作为重点,突出内河水运在交通运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十二五”末全省通航里程达4000公里、全省港口泊位达220个、全省运输船舶平均吨位比2010年提高50%、运输船型标准化率提升至30%以上的目标任务。
2012年至今,云南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7亿元。内河通航里程3375公里,新增266公里。水富港多用途泊位已建成投产,金沙江库区航道建设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提速。
云南还从改善运力结构、降低船舶单位能耗入手,努力推进内河运输船型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去年以来,部省按1:1共安排了564万元资金用于云南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改造,全省船型标准化率从2010年的15%迅速提升至现在的26%,优化了船舶结构,提高了船舶吨位。
为加快金沙江—长江水运发展,发挥长江内河水运在云南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下一步云南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延伸金沙江—长江航道里程。云南将按照《金沙江水运发展规划》和“延上游”的要求,做好向家坝、溪洛渡库区高等级航道建设的前期工作,统筹建设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段高等级航道,将长江黄金水道的辐射范围扩大到云南中部地区;二是进一步发挥水富港运输枢纽作用,云南将对水富港进行扩能改造,争取在“十二五”末开工建设;三是综合开发金沙江中游库区水运。金沙江中游规划了8个梯级电站,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近700公里的库区深水航道;四是抓好中央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严格落实配套资金,确保云南长江干流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顺利实施,并将库区内船舶统筹纳入船型标准化工作范围。
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
全面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跨越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水运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跨越。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先后分5批开工58个港航建设项目,总投资189亿元。完成投资达到162亿元,占“十二五”规划投资目标的77%,相当于整个“十一五”期的1.5倍,水运发展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体现在:
将水运发展放在构建综合运输枢纽优先位置,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推进全省水运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4部政策性文件,每年筹集长江港航建设专项资金5亿元、武汉新港专项资金1亿元。
将高等级航道放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位置,汉江和江汉运河航道整治工程等全面启动,预计今年底汉江兴隆至汉川航道整治工程、汉江白河至丹江口航道整治工程和引江济汉通航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汉江丹江口以上达到规划目标,碾盘山以下和江汉运河航道全线达到千吨级标准。
将以港兴城放在沿江临港经济布局优先位置,形成了港口开发、临港物流园和产业园发展的“一港双园”模式,在部分核心港区建设中初步形成一体化港口综合运输枢纽。
将调整结构放在水运服务水平提升优先位置,大力推动水路运输转型发展,共筹措中央和地方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3.3亿元,核准拆改船舶910艘、70万总吨,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40余亿元用于船舶更新换代,全省船舶运力达833万载重吨,千吨级以上船舶达1919艘、604万载重吨,逐步形成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
将集约高效放在水运转型发展优先位置,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湖北长江段和汉江沿线岸线资源管理若干意见》,将长江、汉江(干线)所有岸线纳入统一管理。
湖北省将抢抓未来10年黄金机遇期,以“畅通深水航道,打造枢纽港口,提升水运服务,推进综合运输”为重点,全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以汉江航运为依托,促进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以“一港双园驱动”为导向,推进综合运输协调发展;以“翻坝转运”为支撑,构建三峡现代物流中心。
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
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建设“一纵五横十线”高等级航道网
2011年12月,湖南省政府召开了建国以来全省首次水运会议,确定了湖南水运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用20年时间、投入1700亿元,重点实施湘江、沅水高等级航道、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湘桂运河等10大工程,建设“一纵五横十线”高等级航道网,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明确湖南省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水运项目享受省重点工程优惠政策,建立“一纵五横”干线航道上船闸统一管理、统筹调度新机制。
截至今年8月,湖南省水运项目完成投资72.4亿元,占“十二五”规划投资的49.9%,为“十一五”期投资总和的2.2倍。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等16个“十二五”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长沙综合枢纽实现蓄水和船闸通航,以湘江开发为重点的水运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十二五”期头两年,湖南全省新增千吨级泊位7个,岳阳成为全省首个亿吨大港。到2012年底,湖南省有通航河流373条,通航里程11968公里,其中千吨级以上航道700公里。湘江、沅水已列入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后两年,将突出抓重点、抓关键,力争到2015年,全省千吨级以上航道达到971公里,千吨级以上港口泊位达到140个,船舶总运力达到400万载重吨。要实现“十二五”水运发展目标,一是要加快以湘江为主的高等级航道网建设。重点建设湘江长江综合枢纽等项目,使湖南主要经济发展区域具备2000-3000吨级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二是加快以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为中心的港口体系建设,带动和引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加快船舶标准化进程,拟用三年左右时间,对全省3600多艘客渡船进行标准化更新改造,2012年湖南省财政已安排客渡船更新改造资金4300万元;加快港口结构调整;推行水陆集装箱多式联运,推动传统港航企业升级改造;争取与交通运输部共同推动在湖南建立全国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示范区,实现湖南水运安全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
黄金水道建设支撑国际航运中心发展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较好地适应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物流链向长江沿线延伸的需求。建设中的长江黄金水道,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252.9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水水中转比例达42.8%,其中长江内支线集疏运集装箱774万标准箱。今年上半年,水水中转比例进一步提高到46.6%;其中长江内支线集装箱量完成41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7%。
长江流域的广阔腹地,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下一步,上海将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努力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流域的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高等级内河航道和港区建设。到“十二五”末,上海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220公里,占全市内河通航里程比例提高到10%以上,内河港区集装箱设计吞吐能力达到70万标准箱。
二是深入推进船型标准化。积极开展长江干线老旧船舶拆解工作,深入推进船型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并加大船舶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江海直达示范船型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长江至洋山集装箱江海直达船型推广应用。
三是引导集装箱运输“弃陆走水”。积极培育内河水运市场,研究制定促进长三角内河集装箱市场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内河集装箱运输及相关服务市场一体化。
四是提升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利用水平。在交通运输部指导下,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运作机制,并改进施工工艺、降低利用成本,提高疏浚土综合利用率。
五是加快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检验、船员服务、航运咨询等服务,增强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辐射功能。加强流域合作,与沿江兄弟省市在港口航运、信息化平台、口岸通关等方面深化合作,积极争取扩大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并共同建设“长江物流一体化运营平台”。
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
又好又快推进江苏水运交通现代化
江苏省依托长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沿江地区已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外商投资密集区和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基地。未来,江苏将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为龙头,进一步加强长江等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江苏水运交通现代化。
2012年,江苏沿江8市以占全省47.3%的土地面积、55.1 %的人口创造了全省83.2%的地区生产总值、94.8%的进出口总额和93.7%的实际利用外资,拥有南京、苏州、南通、镇江、江阴和泰州6个亿吨大港,长江水运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提升沿江及内河港口综合功能和水平方面,江苏将依托长江深水航道建设,加快沿江港口码头结构调整,整合港口资源,提升港口等级,提高港口岸线使用效率;结合干线航道网升级改造,推进内河港口、航道同步建设,大力发展“等级标准化、布置集中化、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内河作业区。“十二五”后三年,江苏沿江港口计划完成投资126.9亿元,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51个,新增综合通过能力1.6亿吨;内河港口计划完成投资31.9亿元,新增生产性泊位410个,新增综合通过能力1.6亿吨。
在内河干线航道网建设方面,江苏将重点推进国家水运主通道、苏南航道网、沿海港口集疏运航道和省际航道等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规划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达到2177公里,初步形成高等级航道网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更充分、更广泛的作用。
此外,江苏省将进一步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今年计划拆改长江干线老旧运输船舶600艘,全面完成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任务。
江西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莫建成:
打造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运输主枢纽
近年来,江西省加快长江等内河航运发展,实施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强力打造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运输主枢纽,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内河运输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江西省着力构建九江—南昌重要港口一体化,强力打造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运输主枢纽。目前,九江、南昌两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70%以上,有力地支撑了昌九经济版块升级提速,实现了昌九经济与港口互补发展。
江西省还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包括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总投资24亿元,渠化三级航道38公里,现已全部完工;赣江南昌至湖口二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长175公里,总投资1.8亿元,现已完成80%;南昌新港综合码头一期工程,总概算6.6亿元,预计明年建成;赣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99.2亿元,第一台机组已发电,船闸已通航,预计2015年完工。
同时,江西省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包括赣江新干航电枢纽,总投资34.98亿元,项目建议书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赣江井冈山枢纽,投资36亿元,工可研报告已完成。
为构建绿色交通,江西省制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标准化船舶占运输船舶总吨位50%以上,船舶平均吨位达到800吨,基本实现客船、危险品船等重点船型标准化;平均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下降14%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15%以上,运输船舶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或集中回收处理)达到50%。
此外,江西省对水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13年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2020年基本建成以“两横一纵”国家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的江西内河水运体系目标,开启了江西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新阶段。
贵州省副省长秦如培:
构建“两主四辅”出省水运通道
贵州省内河资源较为丰富,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3条,总长度达11270公里,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境内航道呈扇形放射状分布,覆盖全省70%地区,发展水运具有先天条件和比较优势。贵州省拟用3年时间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构建“两主四辅”的出省水运通道、适应经济发展的港口枢纽、服务民生的三大水运体系。
截至2012年底,贵州省航道通航里程近4000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360公里,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600多公里,年水运量达1200多万吨,年客运量达2000多万人次;港口码头泊位430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2000万吨,具备5000万吨/年的通过能力。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把加快水运发展作为破解交通瓶颈制约的重要抓手,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明确了水运发展总体思路:坚持“航电结合、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全面提升水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一主线,突出“五大重点”(即规划引领、航道建设、闸坝通航、创新机制、筹资融资),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通航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水上运输增长迅速,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出省长途运输、省际区间运输、水上旅游运输等多元化水运格局。
根据规划,贵州省拟用3年时间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构建“两主四辅”的出省水运通道、适应经济发展的港口枢纽、服务民生的三大水运体系。到2016年,贵州省高等级航道达到700公里以上,水运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港口码头吞吐能力突破3000万吨。到2020年水路货运能力超过5000万吨/年,客运能力达到3500万人次/年,船舶制造生产能力达10万载重吨/年,建成乌江、红水河三级航道,全面建成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水运通道,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水路运输体系。
安徽省副省长方春明:
加快建设皖江港口群
2011年以来,安徽省大力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和保障系统建设,加快建设皖江港口群,有效促进了全省水运持续快速发展。
截至2012年底,安徽省拥有营运船舶2.95万艘,运力2749万载重吨,均居全国内河省份第1位。2012年,全省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6亿吨、45.6万标箱,分别较2010年增长11.1%和105.4%。其中,沿江5港货物吞吐量占全省的75.6%。
安徽省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长江芜湖至南京段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10.5米,安庆至芜湖段主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实现了3万吨级海轮到芜湖、万吨级轮船到安庆的历史性突破,大大提升了内河通航能力。
安徽长江水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干支航道联系不畅、岸线利用水平粗放、港口现代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未来,安徽省将完善航道网,尽快完成“两干三支”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任务,使全省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在支流建设上,继续深化部省“皖江合作模式”、皖苏省际通道定期对接机制等,推动水阳江、兆西河等支线航道加快建设,实现干支联动、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全省水运通航能力。
同时,安徽省将积极推进老旧码头整治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港口码头的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形成以芜马组合港、安庆港、合肥港等重要港口为支撑,适应产业和城市发展需要,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皖江港口群。依托皖江港口群和一类口岸,安徽省将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货物集散中心,促进内支线集装箱运输、近洋运输和多式联运取得较快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集装箱、煤炭、矿石、化学品装卸运输系统。
为推动水运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将坚持科技兴水,推进水运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港口装卸工艺和装备,以及LNG油改气等船舶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推进船型标准化方面,安徽力争到2015年全省船舶标准化率达到40%,运输船舶总载重吨和单船平均吨位分别提高到2800万吨和1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