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9 来源:中国水运报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表示,内河航运存在供求关系失衡、市场持续低迷、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问题,难以带动区域城市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亟需加快内河水运转型发展。“当前,内河水运转型将面临区域分割时间长、发展基础差、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竞争能力弱、整合难度大等突出问题,有必要设立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他建议——
设立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
让水运经济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
“当前,我国内河水运发展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内河资源开发分散粗放,生产要素不能集约,功能不能统一,生态难以保护;二是资源整合效益低下,大多数内河港口城市不能将岸线资源、港口资源、腹地资源、政策资源有机整合,导致‘港—产—城’有机联动的效益难以显现;三是水运封闭式发展现象突出,中小内河城市和区域仅将内河作为交通运输单一方式来发展,不能在更大区域系统内考虑开放发展路径。”徐祖远分析。
他进一步阐释,内河水运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航道只是硬件、航运只是方式,更重要的是依托黄金水道布局沿江经济产业,实现点、线、面互动和优势互补。他表示,传统发展方式不足以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也正是由于既有模式无法有效整合资源、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层面应当统筹布局内河水运城市发展,错位分工、提高利用效率;引导提升临港产业发展,从产业联动角度,构建临港工业、临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临港生活性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临港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联通互动的交通网络体系,立足区域协调探索水上高速公路,加快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三网的融合系统建设等。
“建立示范区,通过政策支持、打破区域分割,特别在企业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临港产业发展基金设立、鼓励运输企业多元化投资、集团化经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航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允许示范区先行先试,将有助于加快水运转型升级,实现内河港口城市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徐祖远解释。
焦点问答:
中国水运报记者:持续低迷的市场中,航运企业应当如何突围?
徐祖远:正确看待行业面临的持续低谷和未来的发展空间,首先要肯定航运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航运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至于行业主体谁能够困境突围,则要考量它科学管理的能力、服务市场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当前以中远、中海为代表的一些市场主体在前期抱团取暖的基础上,开始通过投资探索深度合作;未来企业还可以用更开拓的眼光寻找发展机遇,将行业置身物流链建设中谋求作为。
中国水运报记者:“十三五”期航运业如何转换发展动能?
徐祖远:动能转换首先要突出行业主体的作用,调动全行业职工的积极性,将国家支持政策落实、落细,在市场运行中把发展目标转化为发展能力;其次,要将行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运行,让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有获得感;再次,要培育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动能转换机制,为挖掘发展潜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水运报记者:在IMO中,如何培育来自中国的“秘书长”?
徐祖远:相较于个人能力的体现,IMO秘书长的选举背后是国家力量的角逐。首先,秘书长的“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通常从第一次进入IMO到最后出任秘书长需要30年左右,期间需要在相关领域不断轮岗、锻炼;其次,需要国家推动与支持,如在IMO相关领域开展合作,提升组织内部国家声誉与影响;再次,需要国家引导候选人参与重要议题研究或处理地区相关事务,提升其在多方会谈中斡旋与协调能力,培养其在相关领域的公共影响力与权威性,赢得认可。
培育中国的“秘书长”,要将参与IMO工作人才培养纳入外事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制订国家海事高端人才20年培养规划和近期5年策略。要明确参与IMO事务人才队伍素质要求,建立后备人才库,利用多种学历教育渠道培养人才;鼓励有关部门推荐有潜力的人员到IMO等国际组织工作;建立国内政府、机构与IMO之间顺畅的“旋转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