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0 贾大山 广州航运交易所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气候变暖等问题,这吸引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已涉及临海工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水养殖业、海上运输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底矿物开发、海上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有30O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向海洋寻求发展空间和资源能源成为必然选择。
海洋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屏障,但同时也面临其他国家觊觎我国海洋权益的挑战。海运既是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综合利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是保障国防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
提升国家安全保障性的需要
与其他经济贸易大国相比,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十分复杂。陆域接壤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海域接壤国家有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7个国家。既有北方世界军事和科技强国,也有东方经济和技术强国,更有世界多个敏感国家和地区,个别国家与我国争夺陆路国土,部分国家觊觎蚕食我国海洋领土的事件愈演愈烈。黄海、东海、台海和南海不仅直接关系我国主权,也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空间和经济、国防安全。
虽然在经济与贸易上,我国位于世界第二位,但综合国力上与其他经贸大国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作为贸易依存度高、海运需求大并致力于实现和平崛起的非军事强国,建设海运强国,提升海上战略投放能力,切实发挥好海运的双重作用,形成安全、便捷、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海运通道,对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如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和平发展之路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需要对突发事件迅速形成反应能力,满足国家军队部署中人员和物资快速调度的需要。
中国作为非军事强国和海运需求量最大国家,面临最大石油来源地中东地区动荡局面长时间内无望改变的困境;海运咽喉要道影响力弱,通道安全面临悬于一点的尴尬局面,长时间内如鲠在喉;恐怖活动和海盗袭击的无常性、隐蔽性,使海运“反恐”和打击海盗任重道远。尽管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一旦某些重大事件发生,仍然面临海上禁运或无法经济地利用世界海运运力的可能。在中国尚不足以与世界大国在敏感地区达成均衡的情况下,建设海运强国,提高对海运的控制力,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海运强国战略的实施,可通过海运企业遍布全球的船只和网点发挥作用,迅速对重要物资和人员进行运输,有利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尽可能减少国家损失,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1961年“光华”轮接侨,2000年“阳江”轮撤侨,2011年“天福河”轮利比亚撤侨和2012年伊朗石油运输问题等,均显示出关键时刻海运船队的作用。
适应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
海运业发展带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海运业的发展对船舶、港口装备等制造业提出了需求,对贴近需求,具有地缘、文化优势的我国装备制造和航海技术产业起到带动作用,并间接带动钢铁工业、动力设备、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大型油轮、集装箱船、大型LNG船等的首制船舶,大都由中国海运企业首先提供订单,提升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经验。特别是近几年的LNG项目,中远集团、招商局集团和中海集团提供的LNG订单,有效推动了我国在LNG船舶制造方面的突破,标志着我国真正进入高技术船舶建造领域。同时,我国新造沿海运输船舶订单基本在国内,远洋运输新造船舶约40%在国内,海运船队的发展为我国造船工业提供了直接订单,为我国成为第一造船大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设,同样对各类港口装卸设备提出了新技术要求、首台研制和规模订单需求,成为我国港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力,促进主要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带动海运需求中心向中国转移。随着世界经贸增长中心的转移,海运需求增长中心经历了由欧洲转向美洲,再转向亚洲与中国的演变历程。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球海运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二来自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世界海运需求以及增长的核心。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就是在巩固已有国际航运船舶流中心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既包括船舶代理、物资供应和维修等劳动密集型海运服务业,也包括海运金融、海运保险、海事仲裁、船舶交易、海运信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海运服务业,并以此促进城市金融和贸易中心建设。海运业由大到强的发展,将直接带动海运信息、金融等相关服务业的集聚,直接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海运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密度大、人均GDP水平高、运输需求大和单位国土面积产出高的特点在沿海地区尤为突出,依托便利的海运通道,沿海地区成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代表。统计表明,我国外贸进出口的85%集中在距离可通航2万吨级船舶200公里内的60个城市,这些城市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建设海运强国,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的海运通道,将有利于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效率,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土地和各种资源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迫切。为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将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不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等列为约束性指标。沿海运输具有运输能力大、占地省、成本低和能耗低的比较优势,特别适合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缓解土地、能源和环境的压力有明显优势。
适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根据世界经贸发展形势和国民经济内在发展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走出去”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我国国家利益不断向外拓展,在海洋和海外拥有越来越大的战略利益。
我国海运业是最早“走出去”发展的行业,形成了几个全球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性企业。建设海运强国,依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海运企业,一是可以利用国际先行的优势,为其他企业“走出去”提供经验、网点服务和全程供应链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窘境。二是有助于和“走出去”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战略联盟,构筑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三是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海运企业可为保障我国海外企业、公民权益,及时提供人员、物资的运输。
海运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虽为世界海运大国,但在外贸进出口海运市场承运份额只占四分之一,第三国市场份额较小,在品牌建设、融资平台、管理水平和运营机制上尚有很大拓展空间,发展中面临着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因素”推动运量增长的优势和船舶、港口装备和集装箱制造业日渐凸显的有利时机,实施海运强国战略,将推动有利因素潜力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国际海事组织和地区制定的技术标准、法规,对中国海运竞争优势将产生重大影响。实施海运强国战略,在相关技术标准、法规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符合海运自身发展的规律。
世界海运市场目前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且将持续较长时间,企业竞争加剧,部分企业将很难熬过这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世界海运业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在此国际海运形势下,我国海运业既面临严峻市场形势和长期残酷竞争的挑战,也处于利用“中国因素”优势由大转强的战略机遇期。实施海运强国战略,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海运经济政策,形成海运产业链整体参与国际竞争,将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海运竞争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是抓住当前国际海运调整机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