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即失业在历史上直到今天其实一直存在的,有人说,在包分配的年代没有失业一说,其实也仅限于1980年代初期,隐性失业一直是大量存在的,在办公室一张报纸、一杯茶等下班,拿着象征性的工资,其实这就是隐性失业,持续下去,难免下岗厄运。
由于最早的航海学校上海广方言馆以及船政学堂都是半途停止办学,加上清政府放开东北豆类运输禁令,使得同治年间数年内上海地区数千艘沙船近乎全部报废,因为生意都被轮船抢去了,木质帆船有一年不保养营运,很快就朽坏掉了,传统航海技法近于失传以致于近代很多人怀疑,中国曾有过那么辉煌的航海历史吗?那时中国是多么文化自信啊,英语、法语就是一种方言,学习外文以及技术的学堂,就叫方言馆,当然,那时的一批科学家水平也实在了得,比如上海周浦人贾步纬,广东南海人邹伯奇都是与航海有关的了不起科学家。南海县真是个奇怪的地方,不仅出康有为,陈公博,詹天佑,还出陈启沅,邹伯奇,黄飞鸿,叶问这样的奇才。
但晚清中国的航海教育没有根上世界的步伐,包括国有企业招商局在内,几乎所有的轮船上的高级海员职位都被外国人把持着,学航海的,就业非常不容易,在民国初年,新成立的吴淞商船学校毕业生就因为无处就业而停办多年。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吴淞商船学校办不下去了,学生沈绳一找到教务长郭远振家,想请他介绍上船实习,结果被郭教务长一口回绝,并推出门去,可见世态炎凉。
那时政府一直关注着学生就业的,时常伸温情的手。比如1936年9月9日,有一个交通部训令,全文如下:
令上海轮船业同业公会,
查关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毕业学生,应由各商轮公司尽量任用,经通饬知照在案。兹查该校历届毕业学生尚未就业者计有十七名,各商轮公司遇有船员出缺,务应尽先任用该项学生,以副本部设立该校培植航才之意。除分令外,合行抄发名单一纸,令仰知照。
此令
计附抄名单一纸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历届毕业学生尚未就业者名单:
驾驶科:
顾怀毅 牟守信 周孝达 林良涛 茆礼贤 冯仁 汤镇瀛 杨昭福 刘家骥 卢良骥
轮机科:
汪闯潮 沙衡 查譓 赵叔翼 郑昌祚 聂熹光 龚棣辉
可见民国时代的交通部,为了学生的就业,还是以商量的口吻,近乎央求企业尽可能地雇佣大学生。
民国时代办个航海学校真是不容易,是在中国籍船舶吨税基础上加收三成用于办吴淞商船学校的,并成立了保管委员会,专款专用,即便如此,各地航运公司还是反弹激烈,与交通部来往公文连篇累牍,读来很有意思。上海航业同业公会主席虞洽卿在1932年3月5日给交通部的呈文中就提出应该仿照“英国前例就船设校,岂仅名实允符,开支较省而教训练习之可一气呵成,成尤为事半功倍盖所习既为专艺,本不必勉徇同流所期,又在适用更应注重实际,敬能如是庶不负大部乐育人材之美意,航商节缩输将之苦心至对于将来应行变更之办法容再另具条陈呈候”。
花举国之力培育出来的大学生又不能就业,难怪交通部也坐不住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尽管校名是专科,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进麻省理工(MIT)读研究生的,正因其辉煌,无论大连海事大学还是上海海事大学,谈校史,近乎只谈吴淞商船学校,而忽略了税专海事班、东北航专、福建航专。
这带来了未必正确的传统,航海教育更注重实践,过于强调大学教育是值得商榷的,异化到今天,毕业生除了做选择题,近乎什么都不会,VHF依旧拿不起来!
想来民国时真是万恶的旧社会!不会多罚点款,征收点港建费?不会下纸命令,每条船都设置一个实习三副、实习三管轮岗位吗?看看,还是现在聪明人多啊!
本文转自:薛船长在上海